隨著風電、光伏等新能源裝機規模的持續攀升,其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日益提高。然而,新能源發電固有的波動性和間歇性,給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和電力消納帶來了嚴峻挑戰。傳統火電在調頻方面響應速度慢、精度低,已難以滿足新型電力系統的需求。在此背景下,虛擬電廠與儲能的組合應運而生,成為解決能源領域痛點的“金鑰匙”。
儲能憑借其毫秒級的響應速度以及±0.5% 的高精度調節能力,在電力輔助服務中發揮著核心作用。它能夠在新能源發電過剩時儲存電能,在發電不足或用電高峰時釋放電能,有效平抑新能源發電的波動,保障電力供應的穩定性。而虛擬電廠則通過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和軟件系統,將分布廣泛、規模不一的儲能系統、可控負荷、電動汽車等各類分布式能源資源進行聚合和協同優化,實現 “小顆粒” 匯聚成 “大能量”。浙達能源打造的數十兆瓦虛擬電廠項目,通過聚合多種資源,實現了等效于中型火電廠的強大調峰能力,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達數十萬噸,充分彰顯了這一模式的巨大潛力和優勢。
在省級層面,《浙江省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實施細則》的出臺具有里程碑意義。該細則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動態能力認證與等級評定體系,將虛擬電廠從A + 到 D 進行分級管理,使收益與能力緊密掛鉤。例如,在晚峰響應中,基礎補貼為3元 /度,而 A + 級虛擬電廠可在此基礎上乘以 1.3 倍的系數,最高收益可達 3.9 元 / 度。這一政策不僅激勵了企業提升自身能力,也為行業的規范化、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2025 年 7 月,浙江成功開展首次新型主體市場化電力響應,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。在此次響應中,通過市場化交易,39.97萬度電量實現了超 28 萬元的正向收益,每度電收益達 0.7元。在約定型響應方面,采用基礎容量補償+高峰時段需求響應激勵,為穩定參與的項目提供了可靠的 “保底收益”,增強了市場主體的信心。
在浙江,虛擬電廠的發展正呈現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、互利共贏的良好生態。浙江正全力構建一個涵蓋“聚合商 + 用戶 + 電網” 的全方位、多層次共贏生態體系,為虛擬電廠與儲能的融合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。
安吉作為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 理念的發源地,對綠色能源的利用有著較高的需求。在安吉的儲能系統實際運營中,我們給用戶采用“儲能+虛擬電廠”的組合策略。在電價較低時給電池充電,待電價較貴時放電。電力系統有需求時動態調節響應服務,獲取響應與輔助收益。我們的系統持續進行收益模擬與放電評估。精準捕捉放電最佳時機。確保每次操作都有經濟回報。
據測算,該項目每年通過峰谷套利、輔助服務等方式,為用戶帶來數百萬元的額外收入,同時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,減少了碳排放。
紹興嵊州的某工業園區聚集了數十家制造企業,用電需求大且時段集中,給電網穩定運行帶來挑戰。我們為園區搭建了全面的需求側響應、智能能源服務和靈活性解決方案平臺。在傳統的儲能項目中,用戶僅利用峰谷時段電價差異,通過儲能系統在低谷時段充電、高峰時段放電獲取電價差值。我們在項目運行中,數據采集系統會實時收集各企業的生產用電數據、儲能系統的狀態等信息。通過負荷預測,提前掌握園區的用電高峰時段。在用電高峰來臨前,制定需求響應策略,引導企業調整生產計劃,降低非核心生產環節的用電負荷。同時,優化儲能系統的充放電策略,在用電低谷時充電,高峰時放電,輔助電網穩定運行。
該項目在參與電網調頻輔助服務中表現出色,憑借儲能系統的高精度響應,獲得了可觀的調頻收益。同時,通過峰谷套利和為園區企業提供容量租賃服務,進一步增加了收益。每年可幫助園區減少電費支出約近百萬元,同時提升了電網的穩定性。